←回上一頁

以埃簽訂逾兆元天然氣協議 重塑東地中海能源格局

以色列和埃及於8月初宣布將簽署一項價值35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614億元)的天然氣出口協議,預計在近期內正式簽約。國際能源專家指出,這筆以色列史上最大規模的天然氣出口交易,不僅將使以色列躍升為中東地區能源強國,更將促使東地中海成為全球能源樞紐。

根據媒體報導,以色列利維坦(Leviathan)天然氣田與埃及達成協議,計劃在2040年前向埃及出口約130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以緩解埃及的能源危機,並強化兩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關係。

2023年被埃及民眾稱為電力「黑暗年」,許多地區每天面臨長達4小時的定時停電。在炎熱氣候下,不僅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許多食品也因無法冷藏而腐壞。埃及電力短缺主要源於人口增長導致需求激增,以及2015年發現的佐爾(Zohr)油田產量下降,因此埃及自2020年開始尋求從以色列進口天然氣。

相較之下,以色列自2009年發現塔瑪爾(Tamar)氣田,2010年又發現利維坦氣田後,在十年間從能源匱乏的進口國轉變為重要的能源供應國。目前利維坦氣田超過90%的產量出口至埃及和約旦。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時埃及曾通過阿里什(Arish)至阿什克隆(Ashkelon)管道向以色列出口天然氣,但因西奈半島武裝分子頻繁攻擊,該協議最終破裂。自2020年起,同一條管道開始反向運作,由以色列向埃及出口天然氣。

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為制裁俄羅斯而尋求替代能源來源,促成了歐盟、埃及和以色列的三方合作:以色列提供天然氣,埃及進行液化處理,再出口至歐洲。2023年埃及大停電部分原因也在於政府為解決經濟危機,優先將天然氣出口至歐洲賺取外匯,導致國內電力供應不足。

國際石油和能源專家薩拉梅(Mamdouh Salameh)表示,埃及在伊德庫(Idku)和達米亞塔(Damietta)擁有東地中海地區唯一的先進液化設施,能將天然氣轉化為液化天然氣出口至歐亞市場。由於從以色列直接鋪設管道至歐洲成本過高,以埃合作成為最佳解決方案。

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研究員瓦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