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台灣文化在巴西的傳承與創新:移民70週年的文化足跡

在聖保羅移民文物展的一角,一份泛黃的繁體中文報紙「美洲時報」靜靜躺在玻璃櫃中,如同一縷從台灣吹來的微風,輕撫這片南美大地。這份始於1983年的華文報刊,不僅記錄著僑社脈動,更見證了台灣移民在巴西70年來的文化扎根歷程。

台灣移民的故事不僅是經濟拓荒,更是一場文化傳承的長征。國畫大師張大千1953年在慕義市建造的「八德園」曾是文化交流地標,雖於1980年代因水庫建設而淹沒,但其文化影響力依然存在。聖保羅華僑天主教堂中文學校作為最早的中文教育基地,與後來的中華會館和各教會開設的中文補習班,共同構築了連結故鄉的語言橋梁。

聖儒華文學校不僅教授中文、書法與舞蹈,更提供獎學金與教材補助,結合線上教學平台推廣「台灣式中文」,鼓勵巴西學生赴台深造。而僑委會推動的「巴西海外青年文化大使」計畫,則透過語言培訓與社區參與,培育新一代僑青的文化認同與行動力。聖保羅文教中心主任尤正才表示,這些計畫幫助年輕僑胞在多元社會中成為台灣文化的橋梁與推手。

語言的流轉映照著文化的變遷。第一代台灣移民以中文與台語為母語,生活圍繞教堂與農田;隨著世代更迭,第二、三代逐漸轉向葡萄牙語,形成中葡混合的交流方式。美洲時報副刊主編唐潔雯強調,海外華文發展對文化傳承至關重要,該報特別開闢「華語文、小作家園地」,激發年輕一代的學習興趣。

每年舉辦的漢字文化節、華語文測驗和移民節表演等活動,已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舞台。台灣移民子弟在活動中揮毫書法、演繹舞蹈、朗誦詩文,不僅展現學習成果,更以創新視角詮釋傳統,將台灣文化精髓融入巴西生活。這些活動搭建了世代對話的橋梁,讓年輕一代在參與中找到身分認同與自信,成為台灣文化在南美大地持續生長的見證。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