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農糧署於112年與交通部合作,推動雲林高鐵沿線特區稻田轉作雜糧計畫,鼓勵農民種植甜玉米、毛豆等旱作作物,不僅有效節約用水,同時減緩地層下陷問題。
為因應稻米消費量下降及國內雜糧自給率不足,農糧署自111年起實施「綠色環境給付計畫」,透過獎勵機制減少稻作面積。112年更與交通部共同推出「雲林高鐵沿線特區推動農田轉旱作專案措施」,引導稻農轉型種植雜糧,同時達成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減緩地層下陷及維護高鐵行車安全等多重政策目標。
113年農糧署在雲林高鐵沿線地層下陷嚴重區域試行「高鐵沿線特區雜糧旱作示範區計畫」,輔導具備農業經營管理及產銷能力的在地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契作契銷關係,提高轉作誘因。統計顯示,去年推動的轉作面積為34公頃,今年配合「糧食產業全面升級計畫」並提高營運主體獎勵金後,面積已成長至近100公頃。
據農糧署資料,雜糧旱作比水稻平均每年每公頃可節水約4856公噸,目前示範區預估節水量超過48萬公噸,相當於190座標準游泳池的用水量,同時減少碳排放約167.4公噸CO₂e,有效降低農業灌溉的地下水抽用,緩解地層下陷問題。
在產業發展方面,雲林縣元長鄉雜糧產銷班第29班已透過契作制度,與台中市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及無印良品、全家便利商店等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串聯農民與銷售通路。另外,鮮綠農業科技公司專注於提升國產甜玉米品質,建立完善的產品溯源機制及食品安全制度,發展自有品牌並拓展多元銷售管道,合作通路包括家樂福、全聯、好市多、新東陽及王品等知名企業,今年首度在高鐵特區沿線參與示範區種植甜玉米30公頃。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