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諾門罕戰役:改變日本命運的關鍵戰役與投降真相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時,世界普遍認為日本投降是因為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然而,日本國內長期存在另一種說法:真正促使日本投降的,是對蘇聯入侵的恐懼。在廣島原爆兩天後,蘇聯撕毀《蘇日中立條約》並於8月9日對日宣戰,150萬蘇軍迅速攻佔滿洲。隨後,日本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日本為何如此懼怕蘇聯?這源於蘇軍軍紀不佳的名聲,以及一場被歷史低估但影響深遠的戰役——諾門罕戰役(蒙古稱「哈拉哈河戰役」)。

1939年5月至8月,日本與蘇聯因滿蒙邊界爭議爆發大規模衝突。蘇蒙聯軍動員約5.7萬人,而日滿聯軍僅約2.5萬人。雖然雙方傷亡數字相近(日方約1.7萬人傷亡,蘇方約1.1萬人),但戰役結果卻是日本關東軍遭到蘇聯機械化部隊徹底擊潰,第23師團幾乎全軍覆沒。

司馬遼太郎曾形容這是「日軍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而蘇軍指揮官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也頗具洞見:「下級軍官很優秀,戰鬥很狂熱,但是越往高層越爛,特別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高級將領,只能用無能來形容。」

諾門罕戰役雖鮮為人知,卻徹底改變了日本的戰略方向。戰敗後,日本放棄了「北進」計劃,轉而推行「南進」戰略,最終導致太平洋戰爭爆發。這場戰役也讓日本深刻認識到蘇聯的軍事實力,埋下了日後投降決策的伏筆。

近年來,這段歷史逐漸受到重視,蒙古於2021年將此戰役拍成電影《役無反顧》(Marked Man),而2011年的韓國電影《登陸之日》也曾描繪這場改變亞洲命運的關鍵戰役。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