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代表一種不對稱戰爭形式,其投入的資源遠超過台灣國內政黨的網軍操作。專家指出,中國政府省下一枚飛彈的成本,足以培養數以萬計的網紅,透過社群媒體對台灣民眾進行長期、系統性的認知影響。
在民主社會中,政黨支持者為自己認同的政治人物或政黨辯護、攻擊對手,屬於正常的政治行為。然而,當這種行為涉及金錢交易,由公關公司在網路上製造虛假聲量與留言,就會對選舉和公共討論產生不當影響,需要適當規範。
政黨網軍與中國認知作戰的關鍵差異在於監督機制與資源規模。國內政黨的資源有限且透明,受到民主制度監督,違法行為可透過法律制裁。相比之下,中國作為集權國家,對台灣的認知作戰投入巨大資源且難以追查。2023年,中國在YouTube上被下架近65,000個頻道,平均每天新增180個,這遠超任何台灣政黨能動用的資源。
中國的認知作戰策略包括培養大量網紅,先以旅遊、生活等軟性內容累積訂閱者,再逐漸導入有利於中國的政治議題。這種長期滲透策略使得中國的認知作戰影響力遠超國內網軍側翼,對台灣社會造成更深遠的影響。
專家警告,將資訊戰與認知作戰標籤濫用於各種口水戰,正是操控者希望看到的結果。當人們對這些議題因過度浮濫而產生輕忽或懷疑態度時,台灣社會就會成為最容易被操弄的溫床。辨識並區分來自境外的認知作戰,對維護台灣民主社會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