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將「八年抗戰」改稱「十四年抗戰」,此舉被視為中共爭奪抗戰歷史話語權的策略。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福鐘指出,即使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當時實際抗日的主力仍是中華民國政府,「中國共產黨沒有那麼早抗日,只不過是口頭抗日喊得很大聲」。
中國教育部於2017年將中小學教材全面由「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將抗戰起點從1937年「七七事變」提前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李福鐘表示,從歷史學角度看,不必拘泥於「上一代講的就是對的」。傳統的八年抗戰是從蔣介石與國民黨政權視角出發,而若從1931年東北被日本占領算起,確實可稱為十四年抗戰。
李福鐘強調,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日間已開始局部熱戰,如1932年「一二八事變」、1933年長城戰役等,這些戰役都是由中華民國國軍與日軍交戰,而非中共部隊。因此,即使採用「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抗日主力仍是中華民國政府。
關於台灣內部對「抗戰」與「終戰」用詞的討論,李福鐘認為這涉及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差異。他指出,約3/4的台灣本省人祖先對二戰的記憶與外省人截然不同——20萬台灣人曾擔任台籍日本兵,台灣在1944至1945年間遭受美軍密集空襲,台灣人對太平洋戰爭的記憶相當悲慘。
李福鐘建議,中華民國台灣的官方歷史敘事應採「Y」字型處理:上半部兩條線分別代表中華民國史與台灣島史,在1945年二戰結束時合而為一,以兼顧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這種做法能更全面地呈現台灣複雜的歷史脈絡,避免單一視角的歷史敘事。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