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擁有全國數量名列前茅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但面臨傳統匠師高齡化導致的人才斷層問題。為解決此困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積極推動「金門重要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傳習課程」,希望培育新血投入文化資產修復工作。
2025年的傳習課程分為大木作班與土水班,共有17名學員參與。課程由金門大木作保存技術保存者翁水千與土水修造保存技術保存者李清海親自授課,學員們經過17個週末、各272小時的密集訓練後,已於近日完成課程並舉行結業典禮。
文資局表示,自2022年起已辦理3期傳習課程。今年的計畫從金城鎮公所的學科課程,到金湖陳坑及金沙浦山的實作現場,皆採用手把手的現場指導方式進行。這些傳統工藝技能需要透過反覆操作、檢驗與修正,才能真正內化為可應用於修復現場的實務能力。
本次課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頹屋修復」實戰訓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組長林旭彥指出,學員在實際操作中學習解體工程時應盡可能採用人工拆除,以最大限度地保護舊有材料,避免損壞,並依原結構順序進行拆卸。拆卸下的每一塊磚、每一片花崗岩,都必須依序分類編號,甚至利用回收的舊料進行填補,體現「修舊如舊」、「物盡其用」的永續精神。
文資局預計於今年年底推動傳統匠師分級制度,期望這群年輕學員能將所學轉化為實戰能力,積極挑戰文化部傳統匠師資格審查,成為金門文化資產修復的中堅力量。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