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二戰結束80週年,國史館與台灣文獻館共同舉辦系列講座,探討戰後台灣地位的複雜歷史。國史館長陳儀深指出,韓戰爆發後,美國對台灣採取「地位未定論」,這已成為美方的基本原則,而非僅是政策考量。
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君山在首場講座中分析了國民政府在二戰時期的領土訴求與戰後變局。他表示,台灣在歷史上幸運地避開了多次戰火,成為相對「乾淨」的土地。1944年,美軍原計劃從台灣登陸,但因麥克阿瑟將軍堅持先收復菲律賓再攻擊琉球,使台灣免於遭受激烈戰鬥。
李君山解釋,戰後台灣地位極為複雜,美國曾視台灣為「無主之島」。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表面上是協防中華民國,實則基於自身戰略考量,確保韓戰後路安全,形同對台灣進行「假扣押」。
1949年杜魯門政府發表白皮書批評蔣介石政權,顯示美國「保台不保蔣」的立場。面對美國準備將「台海中立化」的政策,蔣介石在日記中明確表達拒絕承認中立化及喪失主權,採取「以拖待變」策略,導致台海地位問題延宕至今。
陳儀深補充說明,開羅宣言最初是由蔣介石尋求美國總統羅斯福支持後才說服英方,形成歸還台澎的版本。然而,1949年麥克阿瑟否定開羅宣言的決定性,1950年杜魯門更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這與中國大陸政權變化及韓戰爆發密切相關。
對於李君山提到台灣是「無主之島」的說法,陳儀深解釋這是指美國第七艦隊的行動與中華民國對台澎主權的主張無關。韓戰後,美方對台採取的「地位未定論」已成為美國的基本原則,而非僅是政策考量。
李君山也指出,雖然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曾提及台灣地位未定,但自1960年代起,美國官方已逐步淡化此說法。美國內部對台灣存在多元看法,尚未形成統一共識,但美國國務院主要依據「三個公報」處理台灣事務,官方文件中已不常提及「台灣地位未定」的說法。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