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曾在冷戰初期掀起一場轟動全國的反共浪潮。然而,這場被稱為「麥卡錫主義」的政治運動最終走向衰落,其背後有著多重因素。
韓戰被歷史學家稱為「被遺忘的戰爭」,主要因為美軍雖然曾擊敗納粹德國,卻無法戰勝裝備和火力都處於劣勢的中共人民志願軍,這讓美國顏面盡失。隨著美國人選擇淡化這段歷史,「紅色恐慌」也逐漸平息。1953年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後,麥卡錫掀起的反共獵巫熱潮開始消退。
麥卡錫主義的衰落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麥卡錫在國會中與多位同僚產生衝突,其中包括佛蒙特州共和黨參議員佛蘭德斯。1954年3月,佛蘭德斯抨擊麥卡錫將反共運動引向錯誤方向,並提出譴責決議。同年12月2日,參議院以67票對22票通過對麥卡錫的譴責,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少數遭到譴責的參議員。
其次,由華倫領導的美國最高法院對麥卡錫一系列指控他人「涉共」的案件作出不利於他的判決,嚴重打擊了麥卡錫主義的氣焰。
第三,媒體人愛德華·默羅的挑戰也起到關鍵作用。作為CBS的記者兼播音員,默羅在其主持的電視節目《現在請看》中公開批評麥卡錫。1954年3月9日,該節目播出《對麥卡錫參議員的報導》,成為美國電視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節目之一。
默羅在節目中強調:「調查與迫害的界線非常清楚。威斯康辛州這位年輕參議員反覆踐踏了它。我們不能把異議和不忠混為一談。指控不等於證據,定罪應依據證據和公正的法律過程。」這段歷史後來被喬治·克隆尼拍成電影《晚安,祝好運》。
1957年5月2日,麥卡錫在醫院病逝,年僅48歲。官方宣布死因為急性肝炎,但普遍認為酗酒是真正的致命原因,或至少加劇了他的病情。麥卡錫主義的終結,標誌著美國政治史上一個極具爭議時期的結束。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