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期對俄烏戰爭的立場出現明顯轉變,從批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轉為認定俄羅斯是阻礙和平的關鍵因素。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學者卜睿哲與何瑞恩在最新評論中指出,這種變動策略很可能也會應用於川普處理台海問題的方式上。
兩位學者分析了台灣近期立委罷免案的影響,指出雖然國民黨目前似乎處於優勢,但現階段判斷其政治氣勢是否能持續仍為時過早。從美國角度看,若台灣政治僵局持續阻礙國防投資,將引起華府對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擔憂;反之,若政治競爭能轉向理性討論誰更能維護台海和平,這種政治溫和化將符合美國利益。
對於中國而言,學者認為北京可能對罷免案失敗感到鬆一口氣,因為這意味著民進黨政府難以推動大幅增加國防預算等政策。他們預測從現在到2028年台灣大選期間,中國對台施壓力道將經過精密調整,避免疏遠可能支持國民黨的選民。
文章特別指出,若川普重返白宮,他將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可能為維護「力量與決心」的形象而加大力道支持台灣,包括增加軍售、提升美軍在台周邊活動可見度及增加美台高層互動;另一方面,若專注於美中貿易協議,可能將調整對台政策視為必要讓步。
學者強調,川普很可能不會明確二選一,而是在強硬與交易之間搖擺不定,就如同他對烏克蘭立場的轉變一樣。川普視不可預測性為戰略優勢,這使得他和其顧問團隊清楚理解美國長期戰略利益——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