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經濟困境下的借貸陷阱:女子為自我提升借貸4.5萬卻需償還7萬

疫情期間,智慧型手機成為人們處理日常事務的主要工具,其中透過手機申請貸款的便利性大幅提升。

「利息那麼高還敢借?」、「沒有金錢觀念才會一借再借」,這些是債務人常聽到的批評。然而,長期研究債務問題的學者發現,從2005年的卡債風暴到近年興起的融資租賃貸款,大多數債務人並非因過度消費而借款,而是因為經濟弱勢,為維持基本生活而尋求緊急資金。

31歲的李小姐是一名大樓秘書,月收入約3萬多元,長期依賴信用卡分期和循環信用度日。疫情爆發後,她擔心失業風險,決定投資自我,報名了一門價值3萬多元的線上課程。由於信用卡額度不足,她接受了「零卡分期」的建議,隨後又收到APP推送的10萬元信貸額度通知,之後又申請了手機貸款——一支近6萬元的手機實際只拿到4.5萬,卻需償還7萬多。不知不覺中,她的債務已累積超過70萬元。李小姐表示:「我並非喜歡借錢,只是經濟拮据,又想提升自己的能力、維持良好信用。」

疫情期間,網路貸款申請流程變得極為簡便,只需通過LINE與業務員聯繫,幾個簡單操作後資金就能迅速到帳。這種便利性似乎營造出一種鼓勵借貸的環境。一位債務人感嘆道:「感覺有人在推你去貸款,當你需要資金時,借貸過程非常方便。」

李小姐坦言:「我不是奢侈的人,也沒有逃避工作或責任。我的生活精確到分秒,每筆貸款的還款日期都記得一清二楚,卻仍然無法擺脫債務困境。我後來才明白,銀行貸款難申請是因為利息較低,而那些容易通過的平台利息卻高得驚人。」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吳宗昇指出,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三級警戒措施嚴重影響民眾生計,特別是小型家庭企業,如早餐店或個人美甲店等微型企業。這些依賴現金流的小商家無法獲得銀行紓困貸款,只能轉向融資公司尋求幫助。自2021年起,因車貸、商品貸等融資借款導致的債務問題明顯增加。

吳副教授直言,疫情期間許多人急需現金應對生活危機,即使知道融資利率高且伴隨高額手續費,仍選擇「先借再說」。融資公司則利用這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