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供應鏈變動關鍵在中美關稅協商 專家:台灣企業具韌性可應對挑戰

台美關稅協議即將出爐,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表示,評估關稅影響需同時考量稅率與附帶條件。由於台灣對美出口量相對有限,未來供應鏈是否出現重大變化,主要取決於中美關稅協商結果。

台驊控股創辦人顏益財認為,若台灣面對的美國關稅稅率為15%可視為理想,20%屬中等水平,若更高則不及格。他強調台灣企業韌性強,有能力應對關稅挑戰。

謝志堅進一步指出,台灣被美國課徵的稅率對貨櫃船運市場影響有限,因為船公司主要跟隨供應鏈移動。目前各船運公司正在規劃如何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航線,但在中國關稅未確定前,市場走向難以掌握。若中國被課以高額關稅,美國進口商訂單將轉向其他地區,市場重分配與供應鏈移轉的規模仍需等待中美關稅最終結果。

對於台灣面臨的關稅問題,顏益財認為對美開放汽車零關稅及農產品影響有限,因台灣消費者偏好日本和歐洲車輛,且對美食要求高,美國農產品在台灣市場發展空間有限。他預測關稅問題短期內會造成市場震盪,但第四季後影響將逐漸減弱,市場供應鏈會自動調節。

顏益財強調,半導體、晶片和AI元件等產業受關稅影響較小,買方會吸收增加的關稅成本。他認為台商韌性強,若無法在台灣生產可轉移至海外。此外,川普的政策可能隨時調整,加上美國面臨通膨問題,關稅政策未來可能下調。他呼籲企業應做好風險管理,維持良好體質以應對市場變化。

一位超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則持較悲觀看法,認為外銷產業將受關稅打擊,缺乏競爭力的傳統產業可能面臨關閉風險,只有具創新能力的產業能夠生存。他預測全球經濟將因美國政策而衰退,導致世界秩序混亂。不過,民生用品和電商出貨仍會持續,只是出口地可能因關稅而改變。

另一家年營業額上百億的大型攬貨公司負責人則較為樂觀,指出中國企業外移將增加美國以外地區的貨運量,而美國市場需求仍在,因此貨櫃船運市場前景仍然看好。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