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波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與停職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投票結果出爐,全數遭到否決。日本學者、台灣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小笠原欣幸分析指出,此次罷免投票結果顯示國民黨取得全面勝利,同時也意味著民進黨的抗中保台路線遭到否定,未來中共對台灣的滲透可能進一步深化。
小笠原在接受《產經新聞》採訪時表示,這次罷免行動雖由民間團體發起並獲得執政民進黨支持,且6月初罷免派一度占上風,但國民黨立委透過舉辦反罷免小型說明會成功重整態勢。他指出,總統賴清德6月下旬的全台巡迴演講中,一句被解讀為「在野黨是雜質」的發言激起在野支持者憤怒,成為反攻契機。
從投票結果來看,小笠原認為這是整場情勢的轉捩點。國民黨在最後階段逐步反攻,而挺罷免一方則逐漸失去動能。罷免派原本希望至少成功罷免6人,最好能達到10人,但如今罷免人數為零,可說是全面敗北。雖然8月23日還將針對7名國民黨立委進行罷免投票,但成功可能性不高。
小笠原分析,台灣輿論目前呈現支持與不支持賴總統、執政與在野支持率勢均力敵的「M字型」兩極化趨勢。這次罷免投票結果,取決於哪一邊選民能被動員出來投票。國民黨成功挖掘出質疑罷免合理性的選民,讓他們投下反罷免票。
他指出,這次罷免案選區達24個,規模幾乎可視為「小型立委選舉」。挺罷免方提出兩大主張:一是認為立法院的在野黨行為正在破壞民主;二是認為現在不罷免這些「親中派」立委,台灣就完蛋了。然而,最終結果全部沒過,代表台灣選民沒有認可這些主張,對賴清德政權而言是非常嚴峻的情勢。
小笠原表示,罷免結果為「零」,意味著「國民黨立委是親中派」的說法沒有獲得多數選民認同。他認為,這次結果進一步確認民進黨優勢地位時代的終結,預料這個變化趨勢將對明年的九合一選舉,以及2028年總統大選產生深遠影響。
他強調,雖然民進黨優勢不再,但台灣社會的「台灣認同」並未改變。根據政治大學最新民調,台灣人的自我認同,以及希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