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每年5月至10月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夏季高溫高濕環境下,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原體能在短短幾小時內於食物上大量繁殖,成為腹瀉的主要元凶。
黃軒醫師解釋,大多數食源性細菌在32.2℃到43.3℃的溫度區間內繁殖速度最快。在理想條件下(約37℃、營養充足),大腸桿菌僅需20分鐘就能翻倍,1小時後細菌數量可能變成原來的8倍,4小時後甚至能達到4096倍!而沙門氏菌更偏愛35℃至37℃的環境,每年在全球造成數千萬例胃腸炎,甚至導致數十萬人死亡。
食物中毒不一定表現為嚴重的上吐下瀉,更常見的是輕微腹瀉,讓人一天頻繁跑廁所,卻感覺沒什麼大礙。這種看似輕微的症狀,其實是腸道正在與「入侵者」激烈交戰的信號。
黃軒醫師列出夏季食物中毒的六大高風險情境:
一、冰涼的陷阱:路邊的果切拼盤、沙拉輕食、涼拌菜及冰塊等,若冷藏溫度不足或製作過程不夠衛生,缺少「加熱」步驟,腹瀉風險大增。
二、家中的盲區:食物中毒發生率最高的場所竟是「家庭」。美國FDA提醒,食物在室溫下不應超過2小時,若氣溫高於32℃,則應縮短至1小時。
三、醬料亂放:調味料放在爐灶旁的高溫環境會加速細菌繁殖。
四、泡發過久:木耳、腐竹等乾貨長時間浸泡,給細菌提供充足繁殖時間。
五、生熟不分:砧板和刀具未分開使用,導致交叉污染。
六、常溫解凍:肉類在室溫下解凍,細菌迅速繁殖。
預防建議包括:剩菜剩飯應在1小時內冷藏;重新加熱食物時確保「熱透」;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購買冷飲冷食;購買完整水果而非切好的果盤;肉類應在冰箱中緩慢解凍。遵循這些建議,能有效降低夏季腸胃不適的風險。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