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關稅政策變動下的台灣科技產業前景與挑戰

隨著川普政府第二次關稅延展期限即將到來,台灣尚未收到美方具體稅率通知,加上第二季新台幣升值對財報的影響,成為短期內台股能否創新高的關鍵不確定因素。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如同「盲盒」,充滿不可預測性且幾乎完全取決於川普總統的決定。隨著八月一日的二度展延期限迫近,政治層面的貿易談判持續進行,而金融市場則維持TACO交易模式。

近期美日達成貿易協定,日本對等關稅從25%降至15%,條件是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且美方可獲得其中90%的利潤,同時開放汽車、農產品等市場。此前,越南和印尼分別獲得20%和19%的稅率,這些國家與美國簽訂的協議有兩個共同點:嚴防「轉運」洗產地行為,以及對美國商品實施零關稅。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賓的對等關稅可能為19%,雖高於四月初的17%,但低於先前通知的20%。這些案例表明,美國在貿易談判中必須是最大贏家,關稅數字常被用作談判籌碼,全球貿易秩序正面臨重大變革。

對台灣而言,儘管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已承諾加碼投資美國至少1,000億美元,台灣首次獲得的對等關稅仍高達32%,且尚未收到新的正式通知。相較於日本、越南等國的稅率,加上川普對鋁、銅、汽車和藥品徵收高關稅的計劃,台灣相關產業恐難避免衝擊,尤其是傳統產業。不過,台灣政府積極與美方溝通,對等關稅有望降至19%~25%之間,甚至可能比照日本的15%。

半導體關稅是台灣面臨的另一重要挑戰。雖然台積電擁有價格話語權,可能是唯一敢對客戶漲價且客戶願意接受的公司,但對大多數業者而言,赴美設廠投資可能是減少衝擊的選項。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台協會近期透露美台正洽談太空港合作,這一時間點的發布背後可能有更深層的意義。

儘管面臨挑戰,台積電第二季表現亮眼,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38.6%,稅後純益與每股盈餘增加60.7%,EPS達15.36元。毛利率高達58.6%、營益率49.6%,先進製程營收占全季晶圓銷售74%。第三季業績展望方面,營收預計介於318億~330億美元,以新台幣29兌1美元匯率計算,毛利率介於55.5~57.5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