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立委罷免投票即將於本週六(26日)舉行,這場針對國民黨24位立委的罷免行動不僅在台灣國內引發熱議,也登上國際媒體版面。《路透社》22日發布專題報導,指出中國正透過媒體力挺在野的國民黨,並分析此次罷免可能重塑台灣國會權力結構。
報導分析,儘管賴清德在2024年贏得總統選舉,但民進黨在立法院已失去多數席位。國民黨掌握優勢後頻頻通過執政黨反對的法案,並大幅削減政府預算,特別是在中國軍事威脅日益增強的情況下,壓縮國防支出引發爭議。這種政治僵局促使民間團體發起罷免運動,他們將此定位為「反共」行動,指控國民黨與中國關係過於密切,危害台灣主權。
《路透社》揭露,中國對這場罷免並非中立。自2025年初以來,中國官方媒體及其社群帳號已發布超過425則相關文章與影音,批評民進黨政府「濫用民主制度」、「打壓在野黨」,甚至形容台灣現況為「綠色恐怖」。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更在6月公開批評賴清德「打著民主旗號行獨裁之實」。
罷免推動者、企業家曹興誠認為,中共的介入言論反而證明國民黨與共產黨立場一致,強化了罷免的正當性。他強調這場運動旨在捍衛台灣主體性與民主價值。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也表示,中共與國民黨在反罷免論述上的一致性令人憂心,顯示北京試圖干預台灣內政。
對於外界質疑,國民黨嚴正否認與中共有任何合作。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表示,此次罷免純屬台灣內部民主機制運作,是兩大政黨爭取民意的競爭,與中國無關。不過有國民黨高層坦承,北京媒體的報導確實「間接強化」了反罷免訴求,但強調該黨未主動尋求中方協助。
除《路透社》外,日本《日經新聞》也針對此次罷免行動製作專題報導,詳細分析其起源、關鍵人物、對國會運作的影響及未來政治走向,顯示國際社會對台灣政治變局的高度關注。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