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不適可能源自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醫師張家銘最近指出,根據研究預測,2008年至2017年出生的全球年輕人中,將有約1560萬人罹患胃癌,其中76%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而三分之二的病例將集中在亞洲地區。避免共用餐具、減少生食攝取及飲用未煮沸的水,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張家銘在其臉書粉絲團「基因醫師張家銘」中引述《自然醫學》2025年的研究發現,強調預防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應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策略,特別是針對年輕族群。從醫學角度看,這種細菌對人體的危害遠超過一般認知,不僅會引起胃痛、胃脹等症狀,更可能逐步增加胃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的危害機制在於其CagA蛋白會啟動發炎反應,使胃部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張家銘解釋,這種持續性發炎不僅損傷胃細胞,還會抑制抗癌基因的功能,就像「細胞裡的守門人倒下了」。更嚴重的是,慢性發炎會導致DNA持續受損,幽門螺旋桿菌產生的大量活性氧會破壞DNA結構並引發突變,特別是對關鍵的P53抑癌基因造成損害,使細胞失去正常的生長控制機制,最終可能導致癌症形成。
預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從日常習慣做起。由於該細菌主要通過口口傳染或受污染的食物、水源傳播,張家銘建議共餐時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用餐具和個人衛生用品,外食時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生食,飲水應選擇煮沸或瓶裝水。
張家銘最後提醒,若家人有感染記錄,其他成員也應進行檢查,不要等到症狀出現才採取行動。特別是家族中有胃癌病史、個人曾有胃潰瘍或長期消化不良問題的人,更應定期檢查。即使不幸感染,透過抗生素與胃藥組合的「根除療法」,大多數患者都能成功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