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日前舉辦「2025氣膠跨領域科學國際論壇」,匯集來自台灣、德國、美國、馬來西亞、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多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氣膠污染的多元來源、化學反應及轉化機制等議題。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表示,雖然近年來社會大眾對PM2.5等戶外氣膠污染的認知已有提升,但生活中仍有許多被忽略的PM2.5甚至PM0.1來源。她的研究發現,即使在居家環境的空氣中也存在奈米級的超細塑膠微粒,而廢水處理場周邊則檢測到生物氣膠,這些不同來源的氣膠對環境及健康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中山大學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陳威翔在論壇中介紹了都市和城鄉廢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具抗藥性生物氣膠的科學機制。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軍大學的Christian J. Kähler教授則分享了不同人群在運動過程中釋放呼氣氣膠的差異研究,以及室內氣流對空氣清淨機效率的影響。亞洲氣膠聯盟主席Noor Zaitun Yahaya博士則展示了如何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空氣品質的大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