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41號演習期間,全台各地展示了多種防空飛彈部署,包括在松山機場附近部署的愛國者飛彈系統。台灣擁有超過6000枚防空飛彈,密度全球第二僅次於以色列,展現了強大的中高空防禦能力。然而,面對日益增長的無人機威脅,國軍在低空層及小型目標防禦方面仍存在明顯不足。
台灣的防空系統包括刺針、陸劍二、天弓二、三型,愛國者二、三型,以及標準一、二型等多種飛彈。空軍擁有約9個防空飛彈營和6個防空砲兵營。但陸軍野戰防空兵力在「精粹案」後大幅縮減,僅三大砲指部配備復仇者和陸劍二系統,花東防衛指揮部則依賴復仇者系統。主戰部隊聯兵旅的自衛防空能力僅限於單兵刺針飛彈。
雖然國軍嘗試以雲豹甲車的30公厘鏈砲和各式甲車的12.7公厘機槍構建低空防禦網,但缺乏公開驗證記錄。現代機砲防空通常需要光電系統輔助瞄準,這凸顯了台灣防空縱深的不足。相比之下,美軍已採用「史托克中士」史崔克防空甲車的「彈砲合一」系統,並逐步淘汰復仇者飛彈車,歐洲也有類似趨勢。
國軍學術論文顯示,「精粹案」後野戰防空壓力增加,三軍短程防空部隊由聯合空中作戰中心間接管制,各作戰區權責不清且整合困難,尚未完全實現國防目標中的「指管共通作業環境」。
空軍計劃購買美國NASAMS系統強化防空能力,但可能淘汰35快砲、麻雀飛彈和20公厘防空機砲等裝備。有意見認為,面對無人機威脅,這些傳統武器仍具有良好作戰效能。這表明國軍在應對低空小型目標的防空任務上,仍有待解決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