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即將結束,美國總統川普已公布8月1日起適用於14國的新關稅稅率,其中日本和韓國將面臨25%的稅率。經濟學者分析指出,台灣與美國的談判仍在進行中,預計最終稅率可能落在15%至20%之間,低於日韓水平。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在社群媒體分享了六點關鍵見解。他指出,目前公布的稅率並非最終結果,而是進入談判「下半場」的起點。對等關稅談判的本質並非真正追求對等,也不僅限於關稅議題,而是美國藉此推動更廣泛的談判目標。
連賢明強調,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另一個重要目的是建立「非中供應鏈」。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國家通常從40%關稅起談,而美國盟友則從約10%開始。越南就是明顯例子,其轉口貿易稅率為40%,但當地生產的稅率僅20%,顯示美國正透過關稅差異引導全球供應鏈重組。
關於台灣談判進度,連賢明認為台灣目前處於尷尬位置。雖然台灣展現最大誠意且談判進度領先日韓,但美方尚未完全滿意。談判主要卡在農業議題而非汽車關稅,因農業涉及食品安全,容易被視為在美國壓力下犧牲國人健康。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補充,台灣與日韓一樣在農業議題上較為堅持,因亞洲國家農業政策往往與選舉息息相關。相較之下,越南能談成20%的稅率,可能因其政府決策不受民意限制,能更快回應美方要求。
專家普遍認為,即使談判未如預期順利,台灣最終稅率應會控制在15%至20%區間,因為過高稅率對美台雙方都不利。台灣是美國ICT和半導體重要供應鏈,若台灣能取得較低稅率,還能對日韓製造競爭壓力,有利台灣科技業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