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丹納絲颱風逼近台灣,衛福部疾管署特別提醒民眾注意颱風過後可能引發的類鼻疽疫情。根據去年經驗,颱風過後常見吸入性感染案例增加,通常在風災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會明顯上升。
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的疾病,這種細菌主要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感染途徑包括皮膚傷口接觸受污染的土壤或污水,以及吸入受污染的塵土或水滴。颱風過後的環境特別容易促成吸入性感染的傳播。
疾管署指出,類鼻疽的症狀表現多樣,從無症狀到嚴重病徵皆有可能。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嚴重時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及敗血症。國際報告顯示,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而台灣近五年的致死率為4.5%。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患者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發展為重症的機率較高。疾管署呼籲這些高風險群體若出現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師可能的污水或污泥接觸史,以獲得適當治療。
為降低感染風險,民眾在颱風過後應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污水或污泥,也要避免吸入可能受污染的塵土。醫師若遇到疑似個案,應在24小時內通報並採檢送驗,以便衛生單位及時採取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