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及相關文獻統計,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10-30%,某些地區甚至高達50-60%,使失眠成為僅次於感冒的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醫學專家指出,2023年台灣安眠藥處方總數超過11億6,000萬顆,使用量位居亞洲第一。
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表示,近年來失眠問題日益嚴重,主要與快節奏生活、壓力增加及電子產品普及有關。特別是藍光和社交媒體的使用干擾了人體生理時鐘,進而影響睡眠品質。一項挪威研究分析「Can't Sleep」等關鍵詞的搜尋量發現,日本、台灣與瑞典是搜尋率最高的三個國家。台灣每十萬人搜尋「無法入睡」約39次,是全球平均(3.6次)的11倍左右。
毛衛中解釋,失眠成因複雜,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素。當人處於情緒緊張或焦慮狀態時,大腦保持警覺,交感神經興奮,難以放鬆,從而影響入睡和整體睡眠品質。研究還發現,人際壓力對睡眠的影響甚至超過工作壓力。
從生理角度看,睡眠主要受「生理時鐘」和「睡眠債務」兩大因素影響。生理時鐘是體內的時間節奏,與光照和作息密切相關;而睡眠債務則來自長時間清醒累積的身體需求。這兩者失衡時,容易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中斷。
關於治療方面,毛衛中提醒,若經醫師診斷為失眠症並建議藥物治療,短期使用安眠藥在多數情況下是安全有效的。關鍵在於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用藥目的和原則。當失眠情況穩定後,醫師會協助患者逐步減藥,過程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切勿自行停藥或隨意增加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