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台灣智慧」為主題,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團隊策劃,在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展覽以島嶼為核心,回應全球氣候危機與地緣政治變化,卻意外在台灣建築學界引發激烈討論。
展覽中的「光明燈牆」透過科技程式讓光明燈產生明滅效果,輪播台灣意象圖騰,象徵科技與信仰共構的島國文化;而「科技島」則以電子紙展現台灣地景影像,突顯半導體產業對台灣景觀的影響。然而,這些展示內容卻在專業圈內引發爭議。
部分學者對台灣館的策展定位、專業代表性提出質疑。建築學者王增榮在社交媒體上以「是學生習作展的一種嗎?」暗指展覽專業深度與完成度不足,反映業界對「國家代表性」的高度期待。阮慶岳則進一步指出制度性問題,認為台灣館「遠離建築專業界的關注視野」,且經費不足導致難以製作高質量展品,難以在國際舞台引發討論。他特別點出國內機制的雙重落差——北美館負責的藝術雙年展資源豐富,而國美館接手的建築雙年展則長期處於邊緣地位。
然而,也有建築系教授持不同觀點,認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本質上是提出問題、引發討論的平台,而非純粹展示「成熟建築」的場所。他們指出,本屆總策展人卡洛.拉蒂本身即為學界代表,美國館、西班牙館也曾由大學團隊直接策展,反映全球建築展已朝向教育參與與集體智慧的新方向發展。面對全球環境危機與科技進展,建築師角色正從形體創造者轉變為「系統關係的設計者」。
這場辯論實質上反映了對台灣建築策展與文化制度的多重思考:專業性與可見度的焦慮、制度資源分配的失衡、以及教育作為策展創新動力的可能性。儘管各方立場不同,但都指向一個共同問題:「台灣館如何有效代表台灣」仍需更深入的制度性討論與文化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