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經濟表現亮眼,重大建設、招商引資及人口增長都呈現正面發展,但這座城市卻面臨「高房價、低薪資」的結構性矛盾。根據主計總處2023年統計資料顯示,台中市年平均薪資僅63.6萬元,在六都中墊底,形成居住正義的嚴峻挑戰。
一線房產銷售人員指出,台中市房市買家結構特殊:「除了七期等高價都會區和熱門重劃區外,許多預售屋買家並非台中本地的受薪階級。」他進一步解釋:「台中長期以來就是六都最低薪,雖然我們創造了工業區、精密園區的就業機會,加上服務業興起,但這些在地工作者往往無法負擔交屋後的房貸月付款,然而我們的房價漲幅卻在六都中名列前茅。」
建商方面則表示,成本壓力是房價居高不下的主因。一位建商高層透露:「基本的大樓發包單價已達每坪21至22萬元,政府標案發包成本也超過19萬元。加上平均60至70萬元的土地成本和管銷費用,未計算利潤前每坪成本就已突破35萬元,更不用說後續的時間成本、利息和各項稅賦。」
面對這一困境,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系助理教授張育端提出解方:「居住正義的實踐不僅是考慮要不要買房,而是根據生活階段與資源找到合適的住所。」他建議,無論新成屋或中古屋,只要符合預算與需求都值得考慮,特別是雙薪家庭可透過共同財務規劃提高購屋能力。
張育端特別推薦參考新加坡的組屋政策,該政策不僅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理念,還優先照顧已婚年輕家庭,同時作為社會政策鼓勵穩定家庭關係和生育。在新加坡,許多年輕家庭會先從二手組屋開始,隨著收入增加和家庭擴大再升級至更大的住所或購買預購組屋。
然而,張育端也指出當前市場的嚴峻現實:「目前自住客申請購屋貸款都面臨重重困難,政府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這提醒政策制定者需要更積極地介入,為台中市民創造更公平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