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村上春樹膾炙人口的小說《挪威的森林》被搬上大銀幕,然而這部改編作品卻讓許多「村粉」感到失望。作為一名村上春樹的讀者,我也曾猶豫是否該觀看這部電影,擔心它與原著相去甚遠。事實證明,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
電影由兩位電視台出身的製片人龜山千廣與小川真司操刀,前者曾製作《愛情白皮書》、《長假》等經典日劇。這或許解釋了為何電影版《挪威的森林》呈現出一種純愛電影的風格——製作團隊刻意淡化了原著中的情色元素,試圖將其塑造成類似岩井俊二《情書》或行定勳《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的作品。然而,與這些成功的純愛電影相比,《挪威的森林》顯得相形見絀。
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的加入本應為影片增色,但即使這位國際知名導演也無法挽救影片的命運。儘管電影入選第67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競賽單元,最終卻僅是陪跑。台灣攝影師李屏賓的出色攝影工作(尤其是外景拍攝)成為影片為數不多的亮點,但仍難以彌補內容上的不足。
選角或許是本片最大的敗筆。菊地凜子飾演女主角直子的選擇備受質疑——當時接近30歲的她難以令人信服地詮釋19歲且精神和肉體同樣脆弱的直子。相比之下,當年約18歲的成海璃子在年齡和氣質上似乎更適合這一角色。而松山健一因《死亡筆記本》中的角色形象過於深入人心,突然轉型為平凡大學生讓觀眾難以適應。倒是飾演小林綠的水原希子表現出色,她活潑充滿生命力的詮釋與角色本身相得益彰。
《挪威的森林》電影版的票房表現同樣慘淡,全球僅收1760萬美元,在中國大陸更是僅有300萬元人民幣(部分原因是中國版本刪減了僅有的一場床戲)。相較之下,韓國導演李滄東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納屋を焼》的《燃燒烈愛》更成功地捕捉了村上作品中的疏離與蒼涼風格,在國際影壇上獲得了更多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