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伺服器單機搭載GPU數量激增,功耗突破數萬瓦的時代來臨,穩定供電已成為維持高效運算的關鍵環節。在這股趨勢下,體積小、反應迅速、壽命長且可直接安裝於伺服器內部的電池備援電力模組(BBU),正逐步取代傳統不斷電系統(UPS),成為AI基礎設施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組件。
AI應用蓬勃發展的背後,穩定的電力供應成為支撐高密度運算的基石。資料中心最大的威脅莫過於「斷電」或「供電不穩」,一旦在高強度運算過程中遭遇電力問題,輕則導致模型訓練中斷,重則造成資料永久遺失或硬體設備損壞,這對AI服務提供商而言是無法承受的風險。正如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所言,AI超級電腦必須建置在電力充沛的地區,凸顯了AI運算對穩定電力的高度依賴。
市場自去年底傳出GB300可能將BBU列為標配後,鋰電池模組相關企業如AES-KY、順達、新盛力、加百裕、西勝等股價紛紛走強。相較於傳統UPS,BBU具備明顯優勢:體積更小、反應更快、壽命更長,且能精確整合至每一個伺服器節點中,大幅提升空間利用效率。傳統UPS系統體積龐大、效率較低,難以滿足現代AI資料中心機架化的嚴格要求,且需要額外的能源房空間。
根據Digitimes研究,若市場滲透率達50%,全球AI伺服器BBU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將達約3.7億美元。EVTank報告則指出,2024年全球BBU鋰電池出貨量已達0.5億顆,預計2030年需求將超過6億顆,市場成長潛力巨大。法人分析指出,隨著AI伺服器功率不斷提升,未來單機櫃將搭載超過500顆GPU,BBU規格預計升級至25kW以上,同時電芯數量、管理單元與散熱設計也需同步升級。
台灣廠商在BBU供應鏈中擁有顯著優勢,從電芯模組到連接器與系統整合均有深厚基礎,加上在伺服器製造與電源管理領域的長期耕耘,具備快速導入與客製化能力。新盛力、AES-KY、順達等企業已透過車用或儲能市場累積了高可靠度產品的開發經驗,在AI時代的電力保障領域占據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