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人形機器人被視為繼PC、智慧型手機及電動車後的下一個革命性產品。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期在股東大會上明確指出,AI與機器人領域將成為下一個兆元級產業。輝達已推出專為人形機器人設計的AI模型Cosmos,並持續透過NvidiaGR00T平台與業界合作,未來全球數十億台機器人、數億輛自駕車及數十萬座機器人工廠,都將由輝達技術驅動。
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預估,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產值有望突破20億美元,2024至2027年間的複合年均成長率將達154%。摩根士丹利則預測,2024年一台人形機器人成本約20萬美元,到2028年可能降至約15萬美元,2050年進一步降至5萬美元,屆時市場規模將達5兆美元,全球部署規模將超過10億台。
目前人形機器人領域的主要參與者包括特斯拉(Tesla)的Optimus,該機器人運用電動車上積累的自研FSD晶片和視覺AI技術,配備多種感測器獲取環境訊息。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則將其Atlas機器人從研究領域轉向商業化發展,已開始在汽車製造領域實現全自動搬運作業。
受到微軟和輝達支持的新創公司Figure AI,其自主開發的機器人AI模型Helix已優化物流環境表現。透過整合「觸覺回饋」與「視覺短期記憶」模組,Figure2機器人現已能連續執行60分鐘無中斷的小包裹處理任務,並已在BMW工廠和UPS物流場域進行初步部署。
台灣廠商如新代、達明、盟英等也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關鍵零組件,搶攻全球智慧製造商機,其中新代和達明的上市案已獲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