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一場靜默的農業革命正在都市建築內悄然展開。林冰心創辦的新加坡都市農業夥伴(Urban Farming Partners Singapore)從荷蘭引進高科技室內農場技術,顛覆了傳統農業需要廣闊田野的概念,在有限空間內高效栽培羽衣甘藍、生菜等蔬菜。
「我們將空氣處理設備、栽培等相關技術整合起來,並運用本地的工程與建築專業,將它們應用於室內垂直農業環境中」,林冰心解釋道。這種創新方式不僅能在有限空間內種植大量作物,更不受天氣影響,為國土面積狹小的新加坡提供了糧食自主的新可能。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30·30願景」,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本地生產滿足民眾30%營養需求,其中20%來自蔬果,10%來自蛋白質食品。為實現這一目標,政府積極推動都市型高科技農業,食品局與全國研究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精準農業、垂直農場、水耕與氣耕技術發展。
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表示,新加坡強化糧食安全的戰略方向包括分散進口來源、建立海外農業基地、強化本地農業生產與支持本地生產者。政府已將林厝港地區規劃為「農業食品創新園區」,引入自動化、數位監控與AI管理的先進農場。
值得注意的是,來自台灣的元通綠能科技已獲分配2公頃土地,預計2025年完工的植物工廠每年可供應2000噸有機蔬菜,將顯著提升國內供應占比。這類農業轉型不僅提升產量,也帶動就業與技術移轉,成為科技創新與糧食安全相結合的典範。
除了生產端,新加坡也重視糧食儲備體系建設。自1990年代起,政府要求所有白米進口商必須存入指定倉庫並維持固定庫存。2024年起每進口1噸白米,須備有3噸戰備儲糧,2026年將提高至3.5噸。同時,新加坡也在重塑糧食流通模式,如歐聖集團打造平台結合融資、交易、物流與保險功能,邁向成為亞洲糧食數位中樞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