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韓國多元性別族群面臨「被消失」困境 民間團體籲新政府保障權益

韓國青少年性少數者支援中心「叮咚」今年迎來成立10週年,理事長丁玟錫表示,這十年來多元性別族群在韓國的處境不僅未見改善,反而在教育現場及立法過程中因所謂「社會共識」而被邊緣化,呼籲新政府正視LGBTIQ+族群的權利。

作為韓國唯一為陷入生活危機的多元性別青少年提供諮詢與支援的民間組織,「叮咚」至今年6月已累計提供超過6000件諮詢服務,2024年更創下支援件數新高,服務內容包括為因性別認同而離家的青少年提供住宿協助。

丁玟錫指出,多元性別青少年常因身分認同遭受家庭暴力或校園霸凌,被迫脫離家庭和學校系統,卻無處可去。然而,韓國政府至今未制定任何支援政策,反而擔憂相關措施會「助長同性戀愛」或「造成性別意識混亂」。

多元性別族群的存在正系統性地被抹除,例如學校性教育將「戀愛」稱為「男女交往」,隱藏同性關係的可能性;2022年新課綱刪除「性少數者」、「性平等」等用語;學生人權法修訂時也因主流民眾反對而未納入「性向」相關保障條款。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多元性別族群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憂慮。2016年研究顯示,韓國多元性別族群產生自殺念頭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7.51倍,嘗試自殺的可能性則高達9.25倍。2022年的調查更指出,高達41.5%的多元性別青年在一年內曾有過自殺想法。

「叮咚」法人營運組長劉承喜表示,雖然越來越多青少年會主動向需要幫助的朋友推薦他們的服務,但在整體社會認知上,多元性別族群仍被視為「特殊角色」,而非生活在身邊的普通人。

適逢新政府上任,「叮咚」呼籲政府採取多項措施:修訂學生人權法禁止因性向、性別認同的歧視;在教育基本法中納入保障多元性別學生權利的內容;在國家教育中恢復「性少數者」、「性平等」等用語;檢討校園內依性別區分的設施是否對多元性別學生造成困難。

此外,「叮咚」也指出韓國不僅缺乏相關政策,連基本調查都不足,建議女性家庭部進行實態調查、編列支援預算,並對青少年相關機構人員提供多元性別支援的專業培訓。


現正直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