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美國,威斯康辛州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以其反共產主義運動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成為一名真正的「政治藝術家」。他所引發的「恐共症」讓美國陷入集體歇斯底里狀態,而他留下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遺產至今仍影響著美國政治,形成了第三波「紅色恐慌」。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美國政壇上也出現了同姓的共和黨眾議院議長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這一巧合似乎暗示著歷史的某種迴響。
約瑟夫·麥卡錫的成名之作是1950年2月9日「林肯紀念日」在西維吉尼亞州共和黨婦女會的演說。他聲稱手中握有一份國務院內共產黨員的名單,宣稱:「我手中的這份名單上有205人。國務卿已經承認他們是共產黨員,他們都在國務院工作、左右國家政策。」這種聳人聽聞的言論迅速引起全國關注,使他一躍成為美國政壇焦點人物。
雖然美國共產黨(CPUSA)自1919年成立以來一直是合法政黨,但冷戰和韓戰的爆發使美國民眾對共產主義的態度從厭惡轉為恐懼。麥卡錫以「愛國」和「保護國家安全」為名發起「剿共」運動,導致無數美國共產黨人及「共黨同情者」遭受迫害。
美國原本就有「防共」機制,如政府內部的「忠誠審查制度」、眾議院的「非美活動委員會」(HUAC),以及由反共狂熱分子胡佛(John Edgar Hoover)領導的聯邦調查局(FBI)。麥卡錫的公開呼籲使這些機構被迫將「清共」行動公開化。他之所以如此大膽,是因為得到了天主教會、婦女反共組織和退伍軍人協會等保守派團體的全力支持。
麥卡錫的問題在於他常常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提出指控,而且他提供的「共諜」數字經常變動,實質上是一場現代獵巫行動。他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指控著名外交官謝偉思(John S. Service)是「中共同路人」,知名漢學家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是「蘇聯間諜」。雖然這些指控後來被證明毫無根據,但謝偉思仍因此失去了職位。
正如電影《晚安,祝你好運》中所言:「調查與迫害之間,只是一線之隔。」「麥卡錫主義」風暴造成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