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初期席捲美國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源自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恐共症」。這種恐懼可追溯至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當時美國工人階級與社會主義者開始傾向激進主義。在工會與反法西斯主義者的推動下,美國共產黨員人數於1941年達到高峰的7.5萬人,史稱「第一次紅色恐慌」(Red Scare)。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蘇結盟暫時緩解了反共氛圍。然而戰後局勢急轉直下。1945年6月,美軍攻下沖繩後準備決戰日本本土。面對日本「一億人玉碎」的頑強抵抗,羅斯福總統曾在雅爾達會議上游說史達林出兵中國東北牽制日軍,並簽訂了損害中華民國利益的「雅爾達密約」。
羅斯福於1945年4月猝逝後,繼任的杜魯門總統採取強硬路線,於8月6日和9日分別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隨即在8月8日撕毀《蘇日中立條約》,次日對日宣戰並佔領滿洲。日本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後,蘇聯將繳獲的日軍武器裝備轉交中共,使「八路軍」實力大增。經過約四年內戰,中共於1949年將國民黨逐出大陸。1950年韓戰爆發,在史達林說服下,毛澤東派遣志願軍「抗美援朝」。三年後交戰各方達成停火協議,南北韓仍以38度線為界。美軍在這場戰爭中死亡及失蹤人數超過3.6萬人,卻未能取得勝利,挫折感極深。
早在1946年2月,美國駐莫斯科代表團副團長肯楠(George Kennan)向國務院發出著名的「長電報」,提出後來被美國政府採納的「圍堵政策」。其核心論點是「骨牌效應」:若放任共產勢力擴張,民主國家將如骨牌般相繼倒下。
美軍在韓戰中未能戰勝共軍,加上蘇聯自1949年起多次核試爆成功,使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得以大肆散布「恐共症」,掀起「第二次紅色恐慌」(Second Red Scare)。這種政治氛圍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時至今日,類似的恐慌心理仍不時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