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尖山發電廠後方沙灘日前發現一具腐壞嚴重的鯨豚屍體,經專家初步鑑定為喙鯨類。由於屍體腐爛程度嚴重,需進一步進行DNA檢驗才能確認確切物種。
5月18日上午8時許,一位民眾在澎湖尖山電廠後方沙灘發現這具死亡多時的鯨豚,隨即通報第七岸巡隊、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及海保署澎湖工作站。專家到場後發現,該鯨豚屍體體型瘦長,挖出拉直後長度約300公分,初步判定為喙鯨的一種。由於頭部受損嚴重,加上疑似被鯊魚破壞,無法立即確認具體是哪種喙鯨。專家在取樣完成後,為避免腐爛氣味影響附近居民生活,採取就地掩埋方式處理。
喙鯨名稱源自古挪威語「nebhval」,意為「有喙的鯨」,因其突出如鳥嘴般的嘴而得名。這類鯨魚擁有相對小的背鰭和修長的身體,長度約4至13米,是深潛高手且不易靠近觀察。目前全球共有6屬20餘種喙鯨,其分類仍在不斷更新中。台灣海域曾記錄過柯氏喙鯨、銀杏齒喙鯨、柏氏中喙鯨與朗氏喙鯨等物種,其中以柯氏喙鯨最為常見,而銀杏齒喙鯨則相當罕見,多年來僅有不到10筆紀錄。
澎湖不僅是候鳥遷徙的中繼站,也是鯨豚洄游的必經之處。此次發現的喙鯨屍體,為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