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日前發布成軍32年的工作執行報告,記錄了這個台灣知名劇團從單純的表演團體轉型為深入基層的文化公益推動者的歷程。創辦人李永豐強調:「免費看戲是所有孩子的權利,孩子的笑聲是最美麗的桂冠。」
工作執行報告總編輯李玉華表示,這份「遲來的年報」花了兩年時間整理完成。報告中詳細記載了紙風車32年來的輝煌成就:演出超過6608場,累計觀眾人數達1475萬人,獲得超過43萬名捐款者支持,動員1萬5千名志工,並連續12年獲選為文化部台灣品牌團隊。李玉華將紙風車比喻為「文化界的台積電」,「在自己的領域保持領先,而且與時俱進。」
根據報告顯示,紙風車的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早期(1992-2006年)專注於戲劇與兒童劇的創作與表演;2006年起隨著「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啟動,轉型為「深入社會基層的文化實踐者」,主動將表演帶到資源匱乏的地區;近年則致力於藝術永續發展,讓台灣各地孩子都能接觸藝術。此外,紙風車也將社會議題融入藝術創作,成為社會倡議的重要平台。
「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指出,紙風車打破了「中產階級必須買票才能欣賞戲劇」的模式,讓戲劇回歸到類似酬神戲、外台戲等與社區分享的本質,在台灣表演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李永豐特別感謝四位企業家的支持:鎰勝工業董事長黃子成、中國信託董事會秘書長高人傑、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以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他表示,紙風車就像一盞燈,「只要燈沒滅,就會有孩子的笑聲,那也會是我最美麗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