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嫉妒是隱形的貧窮,隨喜才是智慧

2025-05-14 11:07  撰稿 / 璽硯

(圖/AI生成)(圖/AI生成)

看到他人成功時,我們是否曾心生酸意:「那麼年輕就開跑車,一定靠爸!」、「她發展那麼好,肯定有背景!」這些話語,表面是評論,實際卻是對自身的不滿與否定。佛法稱此為「妒忌煩惱」,是內在匱乏的表現,是一種心靈的貧窮。

一、嫉妒,是對自己的否定

《菩薩五法懺悔文》說:「見人得利如箭射心,聞人得樂如釘入眼。」嫉妒讓人對他人的成就如臨大敵,也讓自己陷於焦慮與自怨,彷彿他人光芒就是對自己的羞辱。這種心態,不僅折損自身福德,更讓人遠離智慧與安定。

二、佛法三帖妙藥,化解嫉妒

(一)信因果:所有成果皆有因緣,不是僥倖。若他人今生得福,必有過去所植善根,怨懟無益,應當隨喜。
(二)觀緣起:一切如幻如夢,皆是因緣合和,成功與否不必執著。
(三)念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我皆具佛性,只待因緣成熟。

懂得這三法,心便不易被比較所動,更能以開闊胸襟接納他人光明,並生起善願。

三、隨喜功德,轉貧為富

《大智度論》云:「譬如妙香,一人賣一人買,旁人雖不買亦得香氣。」意思是,行善者得福,隨喜者同沾光。見他人布施、持戒、行善,我們若誠心讚歎、隨喜,即同等得福,不減彼德,反增己福。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若見他人行善,能生歡喜,與行善人無有異。」隨喜一念,如同點燈,不僅照亮他人,也照見自心。

四、轉化嫉妒,化苦為行動

嫉妒源自「我也想要」,卻尚未達成的落差。與其批評,不如反省自己是否努力到位。若能將嫉妒轉化為自我精進的動力,就能突破困局,走出自己的光明之路。

五、隨喜,是修行的捷徑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云:「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何況最初聞而隨喜者?」隨喜不僅是美德,更是實質的功德累積,是無形的福田播種。

曾有書生沈言澤,貧而樂善,常至寺外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見人行善,便合掌隨喜。富商見其誠意,資助其應試,後果登科第。他證明了:即便無財,只要隨喜,他人之善即為己福。

一念隨喜,萬德自來。嫉妒使心貧,隨喜令德增。看見他人的光,不是暗淡自己,而是為自己點燈


現正直播
←回上一頁

也許您會感興趣


名家

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有人認為修行者被欺負就該毫無底線忍辱,實則不然。沒有鋒芒

2025-05-13 10:20

名家

努力是標配,福報、貴人與運氣加持是成功的關鍵

很多人想過這個問題:有人拼命工作,卻總在為三餐溫飽奔波;

2025-05-12 13:31

好好聽Podcast

拍賣官開講囉/張大千臨終鉅作《廬山圖》曝光 十米巨幅畫定大師最後身影

張大千遺世鉅構《廬山圖》:十公尺巨幅,定格一代大師的最後身影

2025-05-09 14:04

名家

無事常如有事,有事常如無事

「無事常如有事,有事常如無事。」這句出自《菜根譚》的話,

2025-05-09 10:13

名家

聰明理財的二十二項法則:改變習慣,開創財富自由

《習慣致富人生實踐版》由湯姆.柯利(Tom Corley

2025-05-08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