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嫉妒是隱形的貧窮,隨喜才是智慧
2025-05-14 11:07 撰稿 / 璽硯
看到他人成功時,我們是否曾心生酸意:「那麼年輕就開跑車,一定靠爸!」、「她發展那麼好,肯定有背景!」這些話語,表面是評論,實際卻是對自身的不滿與否定。佛法稱此為「妒忌煩惱」,是內在匱乏的表現,是一種心靈的貧窮。
一、嫉妒,是對自己的否定
《菩薩五法懺悔文》說:「見人得利如箭射心,聞人得樂如釘入眼。」嫉妒讓人對他人的成就如臨大敵,也讓自己陷於焦慮與自怨,彷彿他人光芒就是對自己的羞辱。這種心態,不僅折損自身福德,更讓人遠離智慧與安定。
二、佛法三帖妙藥,化解嫉妒
(一)信因果:所有成果皆有因緣,不是僥倖。若他人今生得福,必有過去所植善根,怨懟無益,應當隨喜。
(二)觀緣起:一切如幻如夢,皆是因緣合和,成功與否不必執著。
(三)念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我皆具佛性,只待因緣成熟。
懂得這三法,心便不易被比較所動,更能以開闊胸襟接納他人光明,並生起善願。
三、隨喜功德,轉貧為富
《大智度論》云:「譬如妙香,一人賣一人買,旁人雖不買亦得香氣。」意思是,行善者得福,隨喜者同沾光。見他人布施、持戒、行善,我們若誠心讚歎、隨喜,即同等得福,不減彼德,反增己福。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若見他人行善,能生歡喜,與行善人無有異。」隨喜一念,如同點燈,不僅照亮他人,也照見自心。
四、轉化嫉妒,化苦為行動
嫉妒源自「我也想要」,卻尚未達成的落差。與其批評,不如反省自己是否努力到位。若能將嫉妒轉化為自我精進的動力,就能突破困局,走出自己的光明之路。
五、隨喜,是修行的捷徑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云:「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何況最初聞而隨喜者?」隨喜不僅是美德,更是實質的功德累積,是無形的福田播種。
曾有書生沈言澤,貧而樂善,常至寺外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見人行善,便合掌隨喜。富商見其誠意,資助其應試,後果登科第。他證明了:即便無財,只要隨喜,他人之善即為己福。
一念隨喜,萬德自來。嫉妒使心貧,隨喜令德增。看見他人的光,不是暗淡自己,而是為自己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