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支海域化學事故專業技術小組今日在高雄旗津區舉行成軍儀式,這支由政府跨部會與民間合作培訓的60人專業團隊,將為台灣海域化學災害應變能力帶來重大提升。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親自主持授旗儀式,並表示這標誌著台灣在海域災害應變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管碧玲指出,2023年帛琉籍天使輪在高雄外海沉沒事件,雖然當時船隻未載運化學品,但事件凸顯了台灣在海域化學事故應變方面不能存在空白。為此,海委會積極推動國內外海域化學品事故專業認證訓練,並組織相關單位進行兵棋推演及實兵演習。
這支專業技術小組由3名技術專家、5名應處人員、13名取得海上危害性物質(HNS)指揮級訓練資格者,以及39名曾赴海外受訓的跨部會專業人員組成。成員來自海委會、環境部、內政部、交通部、經濟部等中央部會及地方政府,形成一個完整的專業應變網絡。
管碧玲強調,相較於過去主要針對油污染的海洋災害防救工作,化學品與毒物的應對更為複雜,需要面對數百種不同物質及多變情境。透過此技術小組的成立,台灣將建立制度化運作及橫向聯防的合作機制,並運用高科技偵測設備研判情勢及展開處置,將污染控制在最小範圍內。
成軍儀式上展示了多項應變關鍵裝備與先進儀器,包括可同時對固、液、氣態物質進行分析的紅外光譜儀(FTIR),能有效掌握不同物質特性,提升現場判讀精準度。此外,現場還展示了各類防護裝備,確保小組成員能在高風險環境中安全執行任務。
管碧玲表示,小組成員多數具備多年災害應變實戰經驗,熟悉現場評估及污染物判讀等流程,配合全時待命的應變系統,可有效縮短應變時間、降低危害風險,「這是台灣海洋韌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台灣守護海洋向前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