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6月《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修正案三讀通過後,原住民禁伐補償金額從每年每公頃3萬元提高至6萬元,使部分家庭無需工作即可年領上百萬元補償金。然而,由於土地分配方式存在爭議,最終決定權落在鄉公所「土地審查委員會」手中,導致公信力受到質疑,並加劇了原住民族群間的矛盾。
公部門表示,相關法規正以「補破網」方式邊執行邊修正,造成「知道的人先拿走」的現象。「禁伐補償」專為林業用地的禁伐區域設立,由國家對受影響的「原住民保留地」進行補償,符合請領條件的人僅占原住民總人口的8.7%。修法後,中央預算從27億元增至42億元,利益翻倍也帶來諸多問題。
今年2月,海端鄉近百名布農族人發起抗爭,抗議林地補償落空並質疑土審會不公。這種情況在涉及林地補償的原住民鄉鎮普遍存在。更有甚者,原保林地已成為投資標的,土地掮客在網上宣傳「穩定投報率約9%、7%」的投資機會。
一位布農族婦人在抗議時表示,取得土地所有權的條件之一是主張先人曾在該地活動,她的公公曾在山林中因鋸樹摔死,但土地卻被他人申請所有權。另有南橫居民邱先生返鄉後發現,祖先留下的土地已被其他族親登記。
台東縣府原民處解釋,目前山上林地為公告分配,原民會開放族人取得一定比例的山上用地,國家頒布禁伐補償規定後,與林地有淵源者可申請補償。但部落族人指出,並非所有族人都了解這項政策,導致「曉得的人全拿走」的情況。
原民處承認法規上路不久,只能針對問題「補破網」,雖因資訊落差造成爭議,但「一切合法」。目前已規定在分配土地前須召開會議,聚集涉及同筆土地的家族討論分配方案,以防再有人因資訊不足而被遺漏,相信分配不平的情況將大幅改善。
然而,許多縣市已出現先前土地分配引發的怨言。一位鄉長表示,有族人明明已移居都市數十年,家族已將土地留給山上親族,如今又從市區返回爭取土地,「又是告公所、又向政風檢舉我,實在煩不勝煩!」禁伐補償加碼後,原保林地竟成為置產生財的工具,引發更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