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正處於其政治生涯的巔峰期,執政進入第三任期的他,憑藉「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民粹策略在國內選舉中屢獲壓倒性勝利。國際局勢的變化也為印度帶來意外紅利:俄烏衝突使印度獲得廉價俄羅斯石油,而中美對抗則促使全球製造業生產線向印度轉移,推動印度躍升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然而,莫迪領導的「人民黨」(BJP)雖然宣稱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其民主本質卻備受質疑。莫迪政府長期偏袒占多數的印度教徒,同時壓制穆斯林少數群體的權益。回顧2002年,擔任古加拉特邦首席部長的莫迪任內,當地爆發嚴重的宗教衝突,導致超過1000人喪生,政府被指控放任暴力蔓延。
2019年後,莫迪政府撤銷喀什米爾特殊地位,並推動《公民法修正案》,明確排除穆斯林難民獲得印度公民身分的可能性。此外,莫迪政府對新聞自由的打壓也引發國際關注,2021年被「無國界記者組織」列入「新聞自由掠奪者」名單,2023年更下令封殺BBC製作的批判性紀錄片。
最近,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地區發生嚴重恐攻事件,成為近20年來該地區最嚴重的平民襲擊案。印度在缺乏充分證據的情況下,迅速將責任歸咎於巴基斯坦並採取軍事行動。巴基斯坦方面聲稱已擊落5架印度戰機,包括3架法國「飆風」戰機。
這場衝突的升級引發國際社會對核武使用風險的嚴重擔憂。莫迪政府在民粹主義壓力下可能採取更激進的報復措施,印巴兩個核武國家之間的對抗已成為全球安全的重大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