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調查,台灣8到15歲兒少每4人中就有1人最近6個月受精神疾病困擾,但卻只有十分之一獲得醫療與支持服務,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例,盛行率接近10%,但僅有2%接受診斷,只有1%接受完整治療。這樣的落差,顯示大部分需求未獲滿足,情況令人憂心。國教行動聯盟(簡稱「國教盟」)特別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與民間應推動將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正名為「神經多樣性」,以減少標籤化,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
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家長及教師普遍缺乏對ADHD等神經發展差異的正確認知,甚至因為擔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而延遲或拒絕就醫。根據衛福部調查指出,家內受虐兒童近兩成具有ADHD或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但這些孩子常被誤解成「不聽話」,導致錯誤的管教方式如體罰與指責,形成惡性循環。
國教盟特別強調,「神經多樣性」是一個國際間廣受認同的概念,強調每個人的大腦發展有其獨特性,包括自閉症、ADHD、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等神經發展差異。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也曾指出,「神經多樣性」強調差異不等於缺陷,個案面臨的障礙來自社會環境未能調適,而非個體本身的缺陷,並且呼應《兒童權利公約》第二、三條的精神,強調所有兒童應享有平等與尊重,不受歧視並得到保護。
國教盟提出兩大具體訴求:
一、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至15%階段性目標:國教盟建議政府立即推動三年內將就醫率由目前的2.8%逐步提高到15%,具體方法包括:盡快結合親善機構跨部門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評估檢核表、提高醫療資源及專業人力,並建立有效的醫療與教育轉介系統。
二、立即推動「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全面去除污名化標籤:就如同早期的「老年癡呆症」被正名為「失智症」,國教盟呼籲衛福部與教育部應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統一將醫療、教育與社福系統內對相關兒少精神疾病不夠適切的用語,全面改為國際友善且中立的「神經多樣性」用語,從源頭減少標籤化,創造尊重差異的社會氛圍。
與會三黨立委皆表示支持!
林月琴委員表示:除了今天談及的神經多樣性的正名之外,我認為早期階段的監測、篩檢與療癒、以及後續的心理健康輔導介入至為關鍵。目前政府行動正強化早療篩檢與聯評量能,修法增加校園心理輔導資源,並擴大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15-45歲),因應需求增長。而這些服務的佈建,亟需仰賴第一線人員協作。身為立委,我會持續監督政府的資源投入,支持早療與心輔專業的發展,完善網絡,共同打造友善環境,助兒少發揮潛能。
王育敏委員表示:我個人從2012年開始推動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在2014年成功促成立法,就是希望兒童各項權利可獲得保障。兒童權利公約第24條,就明確定義兒童健康權。今天國教盟引用最新的調查數據突顯我國對於兒少健康的保障非常的不足。台灣社會對於「神經多樣性」缺乏正確認知,導致兒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遭受同儕歧視、排擠,而學校輔導資源如果未能主動建立正確認知,或是提供心理輔導,對兒少心理健康將會非常不利。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6%至8%的兒童有發展遲緩,我國6歲以下兒童通報比例僅4.3%,實際接受療育者只有2.7%,顯示有許多發展遲緩狀況的孩子尚未接受評估或療育,兒童早療政策需要加強推廣,鼓勵儘早通報、篩檢並接受療育服務,以有效維護兒少健康。
陳昭姿委員表示:在臺灣有無數的孩子與家長仍然因為「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面臨延遲就醫,乃至於社會歧視的掙扎。當孩子被貼上「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他們與家庭往往不敢就醫、不敢求救,導致因此錯失黃金介入期。國外其實撕掉負面標籤已經作得比我們前面,行政院應該正視!因此,今天NGO所提出的兩大訴求,我認為政府機關應該支持,並著手進行改革,撕掉孩子身上的不當標籤!我相信,《兒童權利公約》第2條與第3條精神是政府必須落實的義務,如何讓每一位孩子的最佳利益被真正看見、被優先保障,這不只是為了今天的孩子,更是為了臺灣未來每一個世代的幸福。謝謝大家。
國教行動聯盟期望透過本次正名運動,不僅讓社會更加理解兒童與青少年的需求,更讓家長與教師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早支持這些孩子,以真正維護每一位兒童的發展權利。
根據最新調查,台灣8到15歲兒少每4人中就有1人最近6個月受精神疾病困擾,但卻只有十分之一獲得醫療與支持服務,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為例,盛行率接近10%,但僅有2%接受診斷,只有1%接受完整治療。這樣的落差,顯示大部分需求未獲滿足,情況令人憂心。國教行動聯盟(簡稱「國教盟」)特別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與民間應推動將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正名為「神經多樣性」,以減少標籤化,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
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家長及教師普遍缺乏對ADHD等神經發展差異的正確認知,甚至因為擔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而延遲或拒絕就醫。根據衛福部調查指出,家內受虐兒童近兩成具有ADHD或發展遲緩等特殊需求,但這些孩子常被誤解成「不聽話」,導致錯誤的管教方式如體罰與指責,形成惡性循環。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差異,全球盛行率大約為5-10%。ADHD的特徵包括注意力難以集中、衝動控制困難和過動行為,這些表現可能影響兒童的學習成效、人際關係和自我認同。研究顯示,ADHD受到基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差異是造成這些行為表現的主要原因。
「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概念最早由澳洲社會學家朱迪·辛格(Judy Singer)於1990年代提出,原本是用來描述自閉症譜系,後來擴展到包含ADHD、學習障礙等各種神經發展差異。這個概念強調大腦發展的多樣性是自然存在的人類變異,而非缺陷或疾病。神經多樣性運動認為,這些差異應該被社會理解和接納,而非試圖「治癒」或「矯正」。
國際間已有多個組織和機構採用「神經多樣性」的概念框架,如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體系(NHS)、美國心理學會和自閉症自倡組織等。這種概念轉變有助於減少污名化,同時促進更具包容性的教育和社會環境。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早期介入非常關鍵。研究顯示,及早識別和支持有神經發展差異的兒童,可以顯著改善其學習成果、社交能力和生活品質。然而,許多孩子因為污名化和資源不足等問題而未能及時獲得適當支持。
在教育方面,「普遍設計學習」(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是一種支持神經多樣性學生的教學策略,強調透過多種學習途徑、表達方式和參與方式,創造對所有學生都友善的學習環境。這種方法不僅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有益,對所有學生都能產生正面影響。
在台灣,根據《特殊教育法》和《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有神經發展差異的兒童有權獲得適當的教育和支持服務。《兒童權利公約》也強調兒童應享有最高可達水準的健康、不受歧視的權利以及優先考慮兒童最佳利益的原則。
國教盟特別強調,「神經多樣性」是一個國際間廣受認同的概念,強調每個人的大腦發展有其獨特性,包括自閉症、ADHD、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等神經發展差異。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也曾指出,「神經多樣性」強調差異不等於缺陷,個案面臨的障礙來自社會環境未能調適,而非個體本身的缺陷,並且呼應《兒童權利公約》第二、三條的精神,強調所有兒童應享有平等與尊重,不受歧視並得到保護。

國教盟提出兩大具體訴求:
一、提升兒少心理健康就醫率至15%階段性目標:國教盟建議政府立即推動三年內將就醫率由目前的2.8%逐步提高到15%,具體方法包括:盡快結合親善機構跨部門推動青少年身心健康評估檢核表、提高醫療資源及專業人力,並建立有效的醫療與教育轉介系統。
二、立即推動「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全面去除污名化標籤:就如同早期的「老年癡呆症」被正名為「失智症」,國教盟呼籲衛福部與教育部應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統一將醫療、教育與社福系統內對相關兒少精神疾病不夠適切的用語,全面改為國際友善且中立的「神經多樣性」用語,從源頭減少標籤化,創造尊重差異的社會氛圍。
與會三黨立委皆表示支持!
林月琴委員表示:除了今天談及的神經多樣性的正名之外,我認為早期階段的監測、篩檢與療癒、以及後續的心理健康輔導介入至為關鍵。目前政府行動正強化早療篩檢與聯評量能,修法增加校園心理輔導資源,並擴大青年心理健康支持方案(15-45歲),因應需求增長。而這些服務的佈建,亟需仰賴第一線人員協作。身為立委,我會持續監督政府的資源投入,支持早療與心輔專業的發展,完善網絡,共同打造友善環境,助兒少發揮潛能。
王育敏委員表示:我個人從2012年開始推動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在2014年成功促成立法,就是希望兒童各項權利可獲得保障。兒童權利公約第24條,就明確定義兒童健康權。今天國教盟引用最新的調查數據突顯我國對於兒少健康的保障非常的不足。台灣社會對於「神經多樣性」缺乏正確認知,導致兒少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遭受同儕歧視、排擠,而學校輔導資源如果未能主動建立正確認知,或是提供心理輔導,對兒少心理健康將會非常不利。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6%至8%的兒童有發展遲緩,我國6歲以下兒童通報比例僅4.3%,實際接受療育者只有2.7%,顯示有許多發展遲緩狀況的孩子尚未接受評估或療育,兒童早療政策需要加強推廣,鼓勵儘早通報、篩檢並接受療育服務,以有效維護兒少健康。
陳昭姿委員表示:在臺灣有無數的孩子與家長仍然因為「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面臨延遲就醫,乃至於社會歧視的掙扎。當孩子被貼上「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他們與家庭往往不敢就醫、不敢求救,導致因此錯失黃金介入期。國外其實撕掉負面標籤已經作得比我們前面,行政院應該正視!因此,今天NGO所提出的兩大訴求,我認為政府機關應該支持,並著手進行改革,撕掉孩子身上的不當標籤!我相信,《兒童權利公約》第2條與第3條精神是政府必須落實的義務,如何讓每一位孩子的最佳利益被真正看見、被優先保障,這不只是為了今天的孩子,更是為了臺灣未來每一個世代的幸福。謝謝大家。
國教行動聯盟期望透過本次正名運動,不僅讓社會更加理解兒童與青少年的需求,更讓家長與教師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早支持這些孩子,以真正維護每一位兒童的發展權利。
【請點我,AI告訴你更多和這新聞有關的資訊】
現正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