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醫學研究,適度的飢餓感不僅不是身體的警訊,反而能促進大腦功能並延長壽命。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當人體處於「微微餓」的狀態時,大腦反而能達到最佳運作狀態,同時身體感覺更輕盈,情緒也更加穩定。
這種輕微飢餓感實際上是啟動身體「自我修復」機制的信號。當我們感到些微飢餓時,身體會自動切換到保養模式,啟動更深層次的代謝與修復功能。這種狀態向大腦傳達「現在是節制而非放縱」的訊息,促使身體重新分配能量,將資源用於必要的修復工作,使人更專注、更有精神,並促進健康長壽。
來自《Nature Aging》、《Science》和《Science Immunology》等權威期刊的研究顯示,關鍵在於大腦的「感知」。即使實際攝取的食物不少,只要大腦認為自己尚未完全飽足,身體就會進入修復和延緩老化的狀態。張家銘強調,不必真正挨餓,只要讓大腦產生「節制」的感覺,就能喚醒身體內建的保養系統。
張家銘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刻意讓身體「偶爾有一點餓的感覺」,最簡單的方法是每天保持12至16小時的空腹狀態。例如晚餐後不再進食,隔天早餐稍微延後,讓大腦習慣「我不是一直都在吃東西」的狀態,從而啟動節制感知,促進身體健康。
Copyright © 2022 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